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执行公开>决策部署落实

关于印发《关于完善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机制的13条措施》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各县(市、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三区”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

现将《关于完善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机制的13条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宜春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2022年7月22日         

关于完善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机制的13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抓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构建起多方协调、快速反应、精准施策、有效应对的稳就业工作机制,积极应对疫情等多重因素对就业工作的影响,特制定13条稳就业保就业措施。

一、抓好助企纾困稳岗政策落实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国家、省、市出台的助企纾困稳岗政策落实,结合实际,拿出更加有针对性精准有效的操作性政策,助力企业纾难解困。要加快政策落地,对照各级政策文件,建立稳企惠企政策清单、受益主体清单、政策落实责任清单,明确政策适用范围、执行期限、实施单位、申报流程、办理时限等,及时向社会公布推送。要加大媒体、网络等宣传力度,用好用活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驻企特派员队伍,做好重点企业精准推送和政策解读工作。要进一步简化经办流程、强化数据比对、加快业务办理,通过“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方式,加快政策兑现,加速红利释放。对政策落实情况,要加强定期调度,做好督促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就业帮扶到位、资金发放及时。(责任单位: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二、建立健全重点领域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各地人社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发改、工信、商务、园区等部门协调,组建工作专班,协同开展好园区及区域内重点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用工需求梳理工作,建立应急状态下重点领域用工服务保障对象清单,设立用工服务保障专员,及时对接企业(项目)用工需求。对我市重点产业链企业(项目)、应急状态下重点民生保障企业,适时开通“一企一策”帮扶。要加快推进“共享用工平台”建设,指导帮助企业做好用工余缺调剂。要扎实做好企业常态化招聘、分类专项招聘,畅通招聘渠道,优化信息发布、涉企事项办理,开展好企业用工指导、劳动者就业引导,为企业用工和求职人员搭建对接平台,满足企业日常用工需求。(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三、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协同机制。要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着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各级人社部门要会同教育、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退役军人、残联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就业协同机制,加大各方政策、资源、力量整合力度,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及时准确掌握重点群体就失业状态,摸清就业需求、培训意愿等基础信息,建立帮扶台账,实施精准帮扶。要主动加强企业、项目工作对接,用好用活各项补贴、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在新增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重点群体就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四、健全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机制。针对脱贫劳动力、城镇解困脱困对象及边缘易致贫、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监测人群、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各地人社部门要加强人员就业状况预警监测,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未就业对象有针对性提供“131”就业援助,制定个性化就业帮扶政策,开展好“一对一”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清零。要积极探索开展好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切实做好暂行性就业安置。要继续执行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行动,落实好社保补贴、生活保障等政策扶持,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五、发挥技能培训稳岗促就业积极作用。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稳岗作用,用好用活补贴性职业培训政策和留工培训补贴,重点组织停工待岗职工参加在岗专岗技能培训,尽可能将职工稳定在企业。对暂时性失业、就业困难人员,要积极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为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针对部分用人单位技能人紧缺、招工难问题,要重点支持各类企业围绕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生产经营需要,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性技能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和数字技能普及性培训。探索开展好新职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六、加强就业招聘服务。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要重点围绕我市“4+3+N”主导产业链用工需求,经常性发布岗位用工需求,分区域、小规模、多频次组织线下招聘活动,开展专场招聘等,市人力资源市场集中招聘活动原则上每周不少于一次,县级人力资源市场集中招聘活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两场。要加大招聘大篷车、送岗下乡、点对点招聘等服务力度,提供从招聘到签约一站式服务。要着力拓宽线上招聘渠道,完善宜春就业网服务功能,打通与“赣服通”数据连接通道,实现招聘、求职信息共享。要以开展“赣就有位来”为主题的“直播带岗”活动为带动,积极组织“直播进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重大招聘活动开展要加强宣传部门对接,做好前期宣传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七、加强就业监测调度机制。依托就业监测系统,加强全市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及时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和工资指导价位发布等。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情况实行每周调度,加强基层收集就业数据与疫情防控返乡登记、公安流动人口、就业失业调查情况及通信运营商实时监测等数据的比对分析,准确摸清模式就业基本情况,为有效决策、精准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村直报系统,专人负责、全面摸清农民工底数、流向、返乡及就业失业状态、求职意向、技能培训需求等情况。(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八、强化失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各地要继续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农民工返乡就业监测跟踪,对苗头性倾向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对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要提前介入,指导企业通过民主协商程序,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同步为被裁减人员提供就业帮扶。要加强规模性失业风险应对和储备,建立完善应对预案,储备一批超常规政策和岗位,在关键时点启动日监测、日报告。(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九、推进就业服务事项打包办理。梳理整合就业政策和服务项目,推进就业服务事项打包办理。对办理失业登记的服务对象,可同步推送岗位信息、职业指导信息、创业扶持政策、培训项目、青年见习项目、失业待遇办理流程等,符合条件的,可当场办理;对办理就业登记的服务对象,可同步推送劳动关系、社保、培训、档案转接等政策和经办流程,并告知对应的服务机构和经办人员等;鼓励各级人社部门根据服务对象办事需求,将更多就业服务事项打包办理。(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十、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依托劳动就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进“江西省人力资源地图”宜春项目建设,有效整合求职者、用人单位等信息,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库。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改革,建设好集人才供需、就业服务、就业信息、就业援助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结合高质量就业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1+N”工业园区(经开区)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等工作,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业园区等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优化硬件设施,完善服务内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加快零工市场建设,为帮助群众实现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十一、积极完善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利用好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招牌,引导各类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继续做大做强宜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推进江西宜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园建设,以宜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鼓励和支持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1+N”园区模式。充分发挥宜春市人力资源发展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间的沟通对接,举办各类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提升全市人力资源调配和输送能力。(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十二、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力度,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超龄农民工,做好政策宣传、帮扶救治、权益保障等工作。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消除不合理限制。开展劳动用工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打击非法用工、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冬季根治欠薪等专项行动,深入排查劳动关系矛盾风险,对劳动纠纷争议案件,依法依规快查快处。强化企业用工指导服务,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用工稳定。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对发现的黑职介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净化市场环境。(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十三、压紧压实各级各方责任。充分发挥市、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坚持目标导向,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创造性抓好工作落实。在压实地方政府责任方面,将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细化就业指标体系,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在压实部门责任方面,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督促各有关部门围绕就业同向发力,协调行业主管部门,慎重出台特殊性政策,有效扩大行业从业人数。在压实国有单位责任方面,积极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千方百计挖潜扩岗,积极稳定劳动关系。(责任单位: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区”管委会)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